元代建筑——蒙古民族尚白


元代建筑——蒙古民族尚白

 四合院设计庆德工作室

一、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蒙元统治者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在金代盛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因此,元代木结构的外观粗放。蒙古人尚白的原故,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为一时代特色。

1、白色琉璃瓦的使用年代,应该是历史上的“元代”。

  2、崇尚白色的民族:蒙古族崇尚白色,称春节为白节,始于元代。

    白节: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3、蒙古族认为,白色为伊始,所以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称为“白节”。直至如天,他们仍把旧历的一月称为白月”。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的汗旗就是有九根飘带的白旗。在元朝新年,大汗和所有臣民都穿白袍,以白衣为吉祥之服。各地进贡的马多达十万匹,但都一律是白色的骏马。由于白色象征着纯洁和高尚,因此,蒙古族人特别崇尚白色。

4、《蒙古族源新考》说:“唐虞以前的狄,就是蒙古民族的古称”。狄分赤狄、白狄,“蒙古尚白,属于白狄”。

二、月坛的坛面以白色琉璃

   1、明初,天、地、日、月本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为正祭礼而分祀日月,并建设附属建筑。于每年秋分日祭(月),配祀木火土金水五星、二十八宿并周天星辰。皇帝亲赴月坛祭祀。其它年份则派遣武官代行。并拟定各郊坛瓷器,月坛用白色。

2、月坛的坛面以白色琉璃

明初,天、地、日、月本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为正祭礼而分祀日月,并建设附属建筑。于每年秋分日祭(月),配祀木火土金水五星、二十八宿并周天星辰。皇帝亲赴月坛祭祀。其它年份则派遣武官代行。并拟定各郊坛瓷器,月坛用白色。

3、月坛在北京城西郊,阜成门外,即当都城酉位。主建筑即坛体广四丈,高四尺六寸,坛面铺设白色琉璃,代表月亮,与日坛祭坛的红色琉璃相对。四面各出白石陛阶六级。

三、元代建筑:

1、创建时间:元代现存建筑:明景泰年间(西元1450-1456年)

2、白塔寺位于兰州市北,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居中,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

3、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迦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花教)。当时萨迦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

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藏语称夏珠巴第寺,又名百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750多年的历史,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

    4、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天宁寺塔维修施工中拆下的建筑构件,工程人员将修补后再利用(3月25日摄)。 

河南安阳天宁寺塔又叫文峰塔,该塔修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天宁寺塔正立面,安阳天宁寺,位于安阳市大寺前街。塔刹是喇嘛式塔。塔刹为高10.8米的喇嘛式塔,刹顶为铜质十三天。

 四、蒙古民族审美文化:

1、蒙古族色彩审美的文化意味还表现为有色彩内涵的民俗风情成为一种风俗习惯,蒙古族赋予白色很多象征性意义。在蒙古族历史上最隆重的盛典是成吉思汗被奉为可汗的统一大典,此典上树起的是九足白旌旗。一年中蒙古族最吉庆的节日是新年。史载新年之晨,大汗和臣民皆着白衣,大汗的金银贡品都配以白布,在蒙古族习俗中,给长者和客人最庄恭崇敬的礼品莫过于白色的哈达。蒙古族尚白的色彩偏好,也反映在他们的建筑艺术上,元大都的城墙及城垛都刷成了白色。据《蒙兀儿史记》卷四十八《耶律楚材传》载“楚方言,上新继位,愿天法白道子,从之”。屠寄注云:“碑云国俗尚白,以白为吉故也”。

2、蒙古族尚白的审美习俗,使蒙古汗国及其后建筑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元代内地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

 



·上一条:江南民居与官式建筑
·下一条:山墙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