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屋脊吻兽


中国古建筑屋脊吻兽

 

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古建筑中屋脊兽饰的总称叫吻兽:包括正脊的吞脊兽、望兽(螭吻)、垂脊吻(岔脊檐角上的走兽,又称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


     
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清朝龙吻已非常普遍,龙头怒目张口衔住正脊,背上插着一把宝剑,但形状逐渐程式化,清朝中叶之后,正吻和小龙都显得没有生气。明清年间,中国南方有些地方称大吻为鳞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拢,边缘还有很多花纹。

正脊上吻兽指正吻,又称大吻、吞脊兽,鸱吻,位于房屋正脊两端,也可用于墙脊上。卷棚顶建筑由于没有正脊,因此没有吻兽。另外,吻兽还包括合角吻,位于围脊四角,由两个正吻组成,直角相接、单面向外。正吻通常为龙型,兽头朝内张口衔脊,背部有钉子和屋脊相连。正吻位于正脊两端和垂脊的交汇点,正是防水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其作用是加固正脊,防止渗漏。正吻高度一般为檐柱柱高的十分之一,有八种尺寸规格,即二至九样,规格较大的正吻由数件吻件组合而成。正吻主要用于高等级殿堂,如宫殿、坛庙等。等级较低的房屋正脊两端则用望兽,并不向内衔脊,而是向外张望,常用于城墙上的城楼、铺房。

垂脊吻,唐宋时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即最前面是骑凤仙人,后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最后是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形成1+9+1格局,其中只有故宫太和殿达到9数,加了行什。

1、龙,喜欢四处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2、凤,象征尊贵、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凤是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3、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海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5、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传说能食虎豹,有率从百兽之意。

  6、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7、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独角,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传说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吉祥物。

9、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上一条:宅者,人之本
·下一条:国宅取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