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欣赏


中国古建筑欣赏(一)

绪论
  中国古建筑是一门艺术。不单单是盖房子,在它后面体现了古建筑的艺术性、文化、哲学的、宗教的等等。
  在许多导游人员给旅游的游客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时候,错误百出。例如:在介绍建筑的柱顶石的时候,把北方与南方的柱顶石统统称呼为一个名字,这是错误的。中国古建筑的柱顶石南北方有很大的区别。北方为柱顶石;南方为鼓磴。另外,在介绍垂花门的建筑构件时,把门的抱鼓石称为“门当”,把门上面的门簪称为“户对”,这是错误的。
  中国古代的“门当户对”两家结为亲近只好时的“门第”之间的“地位”要相当的体现。中国古代的“门当户对”只有针对两家结为亲近之好的解释。鼓面雕刻牡丹一般表示--文官;鼓面雕刻犀牛望月一般表示--武官;鼓面雕刻八卦图案表示--宗教。
  抱鼓石--是中国古建筑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并非“门当户对”的门当)。抱鼓石有称“门挡石”。挡,的字义是指,阻挡、拦挡、遮挡的意思。与“门当户对”的门当没有关系。抱鼓石鼓顶上面(雕刻铺首衔环的形象)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第九子)。
  另外,古建筑屋脊之上的“螭吻”(用于建筑屋脊之上)。与“狻猊”(狮子别称)不同。
  以此为例说明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知识与内涵。
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世界六大文明
   1、古代埃及
   2、古代西亚(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3、古代印度
   4、古代爱情海地区(古代希腊)
   5、古代中美洲(印度和美洲)
   6、中国文明
  以上这世界六大文明,其中有五个文明的古建筑,都是石材的古建筑。唯有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使用木材,为主材建造的古建筑。一中松太(日本古建筑专家)
二、中国古代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特点
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造方便较为容易的特点。
2、木结构建造,具有抗震性能强特点。
   墙倒屋不塌,最能体现它的抗震性。另外实例: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许多木结构房屋没有在地震中倒塌。为此,木结构建造的优点是十分特殊。同时,木结构建造在倒塌之后,对人的伤害比起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的伤害要减轻很多,木结构建筑与砖石、各尽所能在地震之后,人的生还机会也很大。
3、生态性
   大量种植树木,源源不断提供建筑木材用量。用一部分种一部分,积极提高人们植树的积极意识。
4、《黄帝宅经》住宅的宅院种植花草树木,很有讲究。
????《黄帝宅经》说人居之住宅,草木花卉好像我们的毛发。
   《宅经》说:“宅以草木为毛发”古人有宅院植树的口诀圣人曰:“桑松柏梨槐,不进王府宅”,所以桑树、松树、柏树、梨树、槐树是不进宅院的。
“玉兰枣椿棠,石榴王府旺”,是吉祥的,所以玉兰、枣树、椿树、海棠,石榴当进宅院。
   山林积极大量种植树木,山林的山泉也就会源源不断的从山中流出,润泽群山林地。山林就越长越旺,形成山林的良性循环。建筑用料就会永远用不完。
三、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之特点
1、屋顶式样(南北方)
   庑殿、歇山、悬山、盝顶、硬山(封火山墙)、卷棚、攒尖、盔顶。
2、南北方民居山墙样式
   北方古建筑的山墙样式较少,南方古建筑山墙样式较多。南北方古建筑样式的种类多少,主要体现在人口居住的密集程度有关。北方地域开阔人居较为分散(样式少的原因之一);南方居住地区较少,人居较为集中(样式多的原因之一)。
3、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杆栏式

中国古建筑欣赏(二)
四、中国古建筑平面布局
1、群体组合:东西方古建筑比较--西方古建筑一般都是以独幢建筑出现。中国古建筑都是以群体组群形式出现。
2、中国古建筑独幢建筑的运用都是以园林“点”景使用。(装点建筑)
庭院布局
1、中国古建筑是以“中轴线”的对称为主的建筑形式。
2、中国古建筑是以“进”的形式体现古建筑平面。进数越多建筑的等级越高、越加神秘。
五、中国古建筑等级--政治统治、等级至高无上
1、中轴线的建筑从北到南。
2、位于中轴线两侧为“左庙右学”(左文庙右学校;左边地位高,右边地位低)方向有自北向南之延伸。
3、里坊制。长安城规划是典型的--里坊制。打破“里坊制”的制度是在宋朝,由于商业的大力发展之原因。
4、“重农抑商”重视农业发展,抑制商业发展。
六、中国古建筑艺术形象之特点
   中国建筑等级
1、屋顶式样、台阶高低、院落进深数量。
   庑殿、歇山、悬山、硬山。
    丹墀、屋脊走兽、雕刻龙纹--龙生九子的使用。
2、开间:九间、七间、五间、三间;九五之尊,是指正面就开间,金身五开间。
3、色彩:黄色、红色、绿色、兰色
         黄色琉璃瓦-皇家专用色彩、
4、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5、僭越--不得超过(僭越)等级制度。
                              6、古建筑图书--政书类
七、中国建筑的起源
1、中国两个流域。代表北方--黄河流域;代表南方--长江流域。
2、土----代表北方; 木----代表南方
   北方与南方的建筑用材特点,主要取决于南北方的气候。
北方--穴居野处,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人们住在洞穴之中可以躲避寒冷的侵袭。
由于,生产工具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工具开挖人工洞穴。→再到以后,在洞穴上面加盖遮挡雨水的棚子→→再以后人们,在人工洞穴上面加砌矮墙→→再以后矮墙加高,再高墙上面盖屋顶,就形成近似基本的房屋形状。慢慢的人们把房屋往地面上发展。从而可以看出北方的房屋是在“土”中生长出来的;这一点也归结为北方的气候条件干燥、寒冷因果关系。
    由于,北方的以土为本源砌筑的建筑,自然就会产生敦厚、朴实、粗犷、大气的建筑形式。
    目前,在北方还有居住于(洞穴)“窑洞”的现象。这就是北方原始居住的雏形。
3、南方由于气候潮湿。人们就把原始的房屋“嫁再”树枝之上,远离地面避免潮湿对人身体的侵袭。再后来,人们利用几根木杆(木柱子)进行捆扎平台离开地面,在上面加盖屋顶。这就是我们后来出现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的原始建筑。干栏式建筑形成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南方建筑之发展离不开“木”。
4、北方建筑“土”→黄河流域→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南方建筑“木”长江流域→巢居→干栏式→地面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5、从自然到现实→→北方山体厚重、粗犷、宽大;北方人生长宽厚、体型大;北方气候干旱、风沙较大。
南方山体清秀、俊俏;南方人生长小巧、体型较小;南方气候潮湿、雨水较大。

中国古建筑欣赏(三)

八、从蒙昧到起源(中国文化起源时期)
1、(商周时期)至于“夏朝”在历史书籍之中,有其记载。然而,“商朝”在历史上是一个传说的朝代。在目前的中国的文字记载到考古发现,都没有关于“夏朝”的资料。这个朝代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的历史时期。对于历史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不得融入半点虚假。要以事实为根据。(为此我赞同刘肃教授的看法与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
2、商时期→→青铜器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生产时期,其艺术性、精美程度叹为观止。
   然而,商时期的文明及其的落后、愚昧。最具代表性的是→→鬼神文化、尊神是鬼。
   商时期文化特征→→鬼神文化、尊神是鬼。
   宫殿建筑之下面→→人殉葬。说明商朝时期蒙昧的、野蛮的行为。
3、商朝记载的房屋建筑→→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用茅草做屋顶,古代人们还没有掌握用木材建造房屋的时候就用茅草堆砌成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
释义: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形容房屋简陋,或生活俭朴。
“茅茨土阶”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始阶段。
商朝的商纣王昏庸无道,整日里“酒食肉林”无所事事。
   在陕西岐山的小国“周”,最终推翻了商朝的“商纣王”统治,建立周朝八百载江山。有句戏文这样唱: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震。
周朝的青铜器在继承商朝的艺术、技术等方面之后,在礼器、祭祀用品要比商朝增加很多。商与周在青铜器皿相比较可以看出,商朝青铜器以酒器众多;周朝青铜器以礼器、祭祀用品为多。
周朝时期在岐山周原遗址出土“四合院”基础遗址。与现今北京四合院基本相似。
九、帝国雄风(春秋时期、秦、汉时期的建筑)
秦朝
长城、骊山陵、阿房宫
汉代:
萧何言:“皇帝四海为家以壮威”。此言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各朝皇帝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的理论依据。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上林苑
  ① 汉朝在政治上的统治者,认为孔子推行的“礼制”思想较为适合江山稳固的统治。为此,汉朝统治者继承、延续了孔子“礼制”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礼制”在汉朝得到了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兴起了一批“礼制建筑”(伦理:伦-解释是说,等级、上下有序、长幼尊卑等等)
  ② 汉朝:名堂辟雍-皇帝讲学的地方(长安南郊礼制建筑群)
  ③ 现在北京国子监是一组礼制建筑群--名堂辟雍。
    辟雍--此建筑周围环形水,象征玉璧。雍,周围环绕水系之雍之余水。皇帝在中间讲学,教之于天下。天子之水-环水(学府最高等级-皇帝)。
  ④ 文庙大殿前有一个半圆的水池
   泮池--诸侯之水-半水。(地方讲学)次于皇帝之辟雍(天子之水-环水)
   也就是说:皇帝之水-环水;诸侯之水半水。
  ⑤ 即周朝礼制兴起,汉代延续兴盛礼制制度建筑,对后世影响非常巨大。
  ⑥ 陵墓建筑的发达是汉代建筑的一大特点。

十、“玄”与“禅”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建筑
    1、玄学之兴盛原因,是人们逃避现实(不能把握人的生活与生命),就连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文学家曹操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在此时代的人们不得不想办法逃避现实。大讲特讲“玄学”,谁也听不懂的“玄而又玄”的哲理。最好谈讲“玄学”(逃避现实的地方)是自然。著名的“竹林七贤”(刘伶)嵇康,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2、由于“竹林七贤”等等人士的放荡、浪漫思想、逃避现实的行为。社会的动荡,人的思想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神是最流行的。产生了佛教与佛教建筑;中国园林的大发展时期、兴盛时期、中国园林第一高潮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
    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 。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被称为宗教的条件:
   第一、教义--例如:佛教的佛经,伊斯兰,基督教的圣经。没有教义的宗教就是迷信。
    第二、完整宗教组织。例如:基督教的红衣主教、牧师、神父等等;佛教有方丈、主持、大和尚等等的完整机构组织。
   第三、完整的仪式,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有完整的仪式。
   3、东汉,汉明帝梦见两个金人....驼经书的白马....鸿胪寺....两个经人。这是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为纪念驼经书的白马,兴建现在的河南洛阳“白马寺”。
   【传说汉明帝“金人入梦,白马驮经”的故事。】
    【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金人从西方而来,头顶白光,飞绕庭殿。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赴天竺(古代印度)求佛法。
    蔡愔一行走到西域的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看到了佛经和佛像。于是,他们一齐东行,以白马驮经回到了洛阳。为了让两位高僧居住和译经,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的式样,建筑了一处庭院,以古代礼宾用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并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中国古建筑欣赏(四)

宗教与传统祭祀的区别
1、宗教: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
2、祭祀: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祭天祭地、祭奠孔子、祭奠屈原。这种“祭奠”是纪念、感恩不是宗教。
3、祭祀建筑:祠、庙。
   祠--纪念、祭祀武侯祠。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佛教建筑:寺、院、庵;道教:宫、观。
*  康熙年间发生“中国礼仪之争”---------“一神”不得随便信仰神-------?
康熙皇帝写信给教皇说:“中国的祭孔子不是宗教,是礼仪是习俗”。为此事,
康熙皇帝愤怒不许“教堂”在中国流行。长达约百年之久。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的“中国礼仪之争”。以此,可以看出中国
的礼仪和习俗并不是“宗教”。康熙爷是正确的。
*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背违天主教义的争议。狭义而言,这是指康熙与传教士就儒教崇拜引发的争论,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当时认为中国儒教的帝皇及祖先崇拜违反天主教义,结果引发(康熙)清朝廷反制,严厉限制传教士活动。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
塔--只有佛教才有“塔”--是受印度影响到中国之后加以改变,演化为“塔”。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塔”。
中国“塔”的五种类型
   楼阁式、蜜檐式、单层塔、喇嘛塔(白塔)、金刚宝座塔
   风水塔:风水塔作用“镇妖塔”一条大河旁边有一座孤孤零零的塔,一定是镇妖塔,镇住水妖的塔。;文笔塔“文塔”村镇的风水之地,希望此地出人才。为此就在此处建一座像“文笔”一样的“文笔塔”。寄托世世代代出状元。
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的黑暗、动荡。就在这种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第一个发展的高峰、同时出现佛教建筑。
   中国历史发展高峰:第一、秦汉时期、第二、隋唐时期。
十一、唐朝建筑宏伟气派的表现
 中国最为规范里坊制的典型“唐朝.长安城”
注:秦汉时期的强大是军事上的强大、势不可挡的威猛(秦始皇兵马俑表现出的帝国雄风);隋唐的强大是政治上的强大、经济的繁荣。建筑上的宏达、艺术上的华丽。
 “八水绕长安”
八水者:渭、泾、浐、灞、沣、涝、潏、滈也!怎么个绕法?渭、泾在北,灞、浐在东,沣、涝在西,潏、滈在南。
宗教建筑--寺庙 塔 石窟
  1、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是圣德太子于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庙,据传始建于607年,但是已无从考证。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7000平方米
  2、五台山佛光寺。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3、南禅寺大殿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
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古建筑殿堂。 
4、唐代建筑:柱高是柱径的1/8;宋代:柱高是柱径的1/9;明代:柱高是柱径的1/10;清代:柱高是柱径的1/11
5、塔--唐代塔的特点  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底座为方形。

中国古建筑欣赏(五)

石窟艺术
   1、支提--印度佛教的僧人,在支提内修行(容量一人的洞穴  供僧人修行)
   注:印度佛教讲究“出家僧人”面壁苦修,只有苦修方能修成正果。
       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国人把它进行“改良”成为“顿悟”。
       苦修与顿悟之间是否有“折中”之方法。因为,世间没有“绝对”事物。
   2、敦煌石窟---从北魏到明清经历一千多年。不停地在这里修筑开凿。
   作品---------有石雕、壁画。
简介---敦煌石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从北魏文成帝复法启开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间终结,历经了近70年之久,石窟艺术内容丰富,雕饰精美,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雕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创造出的一座佛国圣殿,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壮丽的典型皇家风范造像而异于其他早期石窟,展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涉及到历史、建筑、音乐等多方面内容。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云冈石窟、敦煌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
  3、唐代陵墓---唐代陵墓以山为陵墓。沿着山体陵墓开凿一条墓道,在墓道进山之位置开凿地宫,把棺木安放进去。在墓道前面再做建筑。这就是唐代陵墓的特点。唐代陵墓较为集中都在陕西扶风县(武则天陵墓)
十二、宋辽金时期的建筑(柔美的艺术)
  一、宋代建筑--城市与宫殿
   1、宋代在建筑方面最大特点是打破唐代建筑的“里坊制”制度。原因是宋代是历史上商业大发展的时代。《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美好时代。沿街商业铺面琳琅满目、车水马玲,一派繁荣景象。
   2、宋代由于商业的大发展。唐代城市规划的“里坊制”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宋代城市的“街巷”规划形式。
   3、由于,宋代建筑的密集分布,带来的城市、街巷、民房建筑就产生了,容易产生建筑火灾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就在城市四周、中心建筑“望火楼”提供,快速发现商业、民居建筑的火灾发生。同时,发现火灾的第一时间进行就活,防止火灾的迅速蔓延。(望火楼建筑出自《营造法式》规定必须9.3米高度)。
  二、宋朝建筑--宫殿
   1、建筑代表一个时代的象征,宋代宫殿建筑普遍规模较小,所以说,它是“宋朝建筑是历史上第一个柔美的艺术时期”
   2、宋、辽、金(公元960年─1279年) 历时319年
   公元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驿发动兵变,建朝号宋,建隆元年。辽,已经换到了第四个皇帝,穆宗耶律景,应历十年。北自外兴安岭,南到天津、山西雁门关一带,与宋对峙。
   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已经兴起,并于公元916年建立辽朝,年号为辽耶律亿,神册元年。
   公元1115年.东北的女真族创建金朝,太祖完颜玟,国号收国元年;攻辽。于公元1123年金宋联合攻辽,1125年2月灭辽。同年12月分两路攻宋,宋徽宗赵佶禅位台子桓,为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27年4月金虏徽、钦二宗北去,高宗赵构于南京(商邱)称帝,史称南宋。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首都),年底即失守;1132年重返临安,大兴土木。金,尽占汉水、淮水以北地区,与南宋对峙。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奴隶制国家。1214年攻中亚, 1227年灭西夏;1234年金亡;南宋收复汴京、洛阳;蒙军攻洛阳。开始了40多年的宋蒙战争。1279年南宋亡,元朝立。
   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的建筑也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河北赵县的永通桥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木结构建筑采用了“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序的规范化。    
4、唐诗宋词--宋朝的宋词在那个时代的文学,到达了历史上空前的兴盛期、艺术的高峰时代。对于宋代以后的时代要想超过它的词语之华美、语句之流畅是很难得事情。
城市与宫殿:宋朝的建筑彩画艺术方面是很突出的,一改唐代简单的彩画色彩。其突出成就,出现“遍装五彩”的非常华丽的装饰性极强的彩画艺术。唐时商业受到城市制度、坊墙的限制不得发展,五代时已有打破坊墙,沿街设店的商业现象。宋朝则完全取消了街坊制,沿街设店,以街为市,街道变窄。这是一次城市革命。
三、宗教建筑
宋朝宗教建筑特点,就是那个时代的祠庙十分发达、兴盛。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太原的“晋祠”;山西汾阴的“后土庙”。这两座宋朝建筑,是中国目前国内具代表性的建筑。尤其,是山西太原“晋祠”。
宋朝出现了“楼阁”建筑。例如:天津蓟县的“观音阁”(辽代-同属于唐时期)宋代楼阁的一大特点:腰身处制作向外伸展--栏杆平台(名词-腰檐平座)
    河北蓟县独乐寺: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现只存辽建山门、观音阁二处。建筑间距35.6m。
⒈山门:阔三间(16.63m)深四椽(8.76m),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中有一列柱,平面呈“分心槽”式,柱收分小,侧脚明显。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一朵,在直斗(蜀柱)上,外出华栱二跳,承托撩檐槫,实际上第二跳华栱是耍头。阑额出头后直断,无普拍枋,用叉手,托脚,为早期作法。斗栱雄大,出檐深远,台基小庄严稳定,比例和造型与要佛光寺大殿风格相同,很成功。

⒉观音阁:在山门北,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面阔五间(20.23m),深四间八椽(10.52m),外二层内三层,高23M,建筑中距47.2m。有腰檐平座,屋顶九脊殿式样。石台基低矮,前有月台。平面上,当心间缝中柱减二、成六角形井口,
以容纳十六米高,辽塑十一面观音。(转角铺作下擎檐柱,为乾隆十八(1753)年重修时所加。)柱有卷杀,侧脚,上、下层插柱造,但平座层与底层柱,两柱经相
去,0.355m;柱收分,不过1%,卷杀作复盆,几乎成“直柱”,因上柱收进,有稳定感。腰檐平座层因为加斜撑,加强了刚度,经受了千年地震考验。有24种斗栱,补间一朵;分明、草二部分梁架,用叉手,托脚。平闇,明间中央用八角藻井,腰檐平座栏杆,用通长寻杖及斗子蜀柱,为敦煌唐壁画中所常见者相似。

塔:宋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宋代的园林
   宋代的园林开始兴起。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苏舜钦----沧浪亭和司马光----独乐园。
   宋代颁行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
   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隆兴寺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成熟期。以北宋东京为例,有关文献所登录的私家、皇家园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个,此可见宋代园林建筑之盛。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宫殿园林有山西太原的“晋祠”。
   清明上河园
艮岳
金明池
方腊与花石纲
十三、宋代技术艺术成就
   1、《营造法式》的出版是划时代的建筑书籍,是对前人技术的总结,是规范建筑的标准书籍。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为此,王安石委托《工部》李诫遍篡《营造法式》一书。用以建筑工程的管理。
   2、在中国历史上两本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书籍。宋朝《营造法式》清朝《工程做法则例》要弄懂中国古建筑,这两部“文法课本”是必修的书籍。
《营造法式》一书属于“政书”类。因为,它是国家的一本法典。

 

 

 

 

 

 

 

 

 

 

 

 

 

 

 

 

 

 

 

中国古建筑欣赏(六)

十四、元、明、清朝时期建筑
   都城与宫殿
   1、五门三朝,
也称三朝五门,即《礼记》东汉郑玄注所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这就是“五门三朝”的由来。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宋代称:大朝,常参,六参。也就是: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自战国以后,都城宫室制度中,隋代恢复三朝五门制度,唐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设,基本布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北京的建设基本按照南京的布局。清朝仍然以北京为都城,顺治时,将大明门改为大清门。奉天殿改为太和殿,其他没有作太大的变动。清代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2、前朝后寝
宫殿自身的布局。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3、 左祖右庙,社稷坛--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
左祖右社(太庙):
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右在后。
  
十五、宗教坛庙建筑
   1、坛--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圆有方,做法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中国历代各种坛的建筑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时分祀,有时合祭。都城各坛,其坐落方位,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圜丘坛(天坛)、方泽坛(地坛)、朝日坛(日坛)夕月坛(月坛)、祈谷坛(天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按后一含义,它包括许多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围墙,四面开门。墙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设宰牲亭、水井、燎炉和外墙、外门。墙和外墙之间,密植松柏,气氛肃穆。有的坛内设斋宫,供皇帝祭祀前斋戒之用。整个建筑群的组合,既要满足祭祀仪式的需要,又要严格遵循礼制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现存天坛所
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现存祈年殿的前身,是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的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在大祀殿原址建成行祈谷礼的大享殿(即如今的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见彩图)。社稷坛则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把拜殿设在坛的北面,由北向南祭拜,这是根据《周书》所说的“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向南,于北墉下,答阴之意也。”
布局: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景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2、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
外城:
1、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
2、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2005年重建)、(对称建筑:左安门、右安门)
3、天桥(1934年拆除(对称建筑:天坛、先农坛)
4、正阳桥坊(五牌楼)内城:
5、正阳门(前门)箭楼,
6、正阳门城楼(对称建筑:崇文门、宣武门)
皇城:               
7、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
8、千步廊(1913年拆除)
9、前金水桥(对称建筑:长安左门、长安右门)1952年拆除
10、天安门(承天门)(对称建筑: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中山公园])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1651年10月31日(辛卯年九月十八),清世祖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门上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
11、端门、
紫禁城:
12、午门、(对称建筑:阙左门、阙右门)
13、后金水桥、
14、太和门(奉天门、皇极门)、   
(对称建筑:东华门、西华门)
(对称建筑:文华殿、英武殿)
15、太和殿(奉天殿、皇极殿)、
16、中和殿(华盖殿、中极殿)、
17、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
18、乾清门、
(对称建筑:景运门、隆宗门)
(对称建筑:奉先殿、慈宁宫)
19、乾清宫
  (对称建筑:日精门、月华门)
  (对称建筑:养心殿、斋宫)
20、交泰殿、
21、坤宁宫、
   (对称建筑:东六宫、西六宫)
22、坤宁门、
23、天一门、
24、钦安殿、
25、承光门
26、顺贞门、
27、神武门、(玄武门)
皇城:
28、北上门(1956年拆除) (对称建筑: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已拆
                          北上西门,向西过“鸳鸯桥”是大高玄殿。
29、万岁门、(清代景山官学堂)
30、绮望楼、
31、万春亭、
32、九楼牌楼、(对称建筑:山左里门、山右里门)
33、寿皇门、
34、戢门、
35、寿皇殿、
36、北中门、(对称建筑:山左北门、山右北门)已拆
37、地安门(北安门,1954年拆除)、
皇城外:
38、万宁桥、(桥西,火德真君庙)
39、鼓楼、
40、钟楼。 
1949年以后改造天安门广场。1949年开国大典上使用的旗杆即在中轴线上。
1952年,北京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
1954年,北京拆除了中华门,使得天安门广场扩大到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建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东西两侧则是基本对称的人民大会堂(西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东侧)(原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及中国历史博物馆)。
1976年毛泽东逝世之后,在原中华门的位置建造了毛主席纪念堂。
   
   
3、祭祀与庙宇
  ① 坛--祭祀自然界神灵的建筑。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时分祀,有时合祭。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圜丘坛(天坛)、方泽坛(地坛)、朝日坛(日坛)夕月坛(月坛)、祈谷坛(天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祭祀神灵是一种感恩、纪念。这种建筑不是宗教建筑。
  ② 庙--庙宇是宗教建筑(祭祀人物),是祭祀一个固定的“神”(宗教,有祭祀固定的“神”、有完整地教义、有完整的宗教组织、有完整的祭祀仪式、有完整的宗教理论)例如祭祀孔子、关帝、药王、岳飞、诸葛亮等等人物。
  ③ 祠,祠堂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以同血亲关系延续为纽带,把家族联系起来。并形成家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④ 庙和祠有相近之处。一是祭祀一个固定的“神”(祭祀人物);二是祭祀祖先。都是以祭祀“人物”相关联。

4、天坛
  ① 天坛占地面积273万平方米。(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15万平方米)天坛=故宫的3.79倍。天比皇帝大,皇帝是天的儿子。

  ② 天坛的圜丘坛建筑阳数关系
    圜丘坛建于明靖嘉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 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圜丘坛--坛为露天分三层圆形,象征天。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则是阳数之极。所以,圆丘的层数、台面的直径、墁砌的石块、四周的栏板均用天数(九),表示天体至高至大。坛圆形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直径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二十一丈,名“三七”。第一层台面中央嵌一块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天心石上高呼,回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9块,为一重;第二层18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加,至第九圈为81块,称九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72块,二层108块,三层180块,共360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圜丘外面有两重谴墙,均为蓝琉璃筒瓦通脊顶,墙身涂朱。内墙是圆形,四面各有棂星门,都是六柱三门。内墙外面东南有燔柴炉一个、瘗坎一个(瘗坎-古代祭地礼时用以埋葬牲、玉锦的坑穴)。外墙是方形,在东、西门为左、右。北门外是皇穹宇,东门外东北。
   以庭院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是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的核心。庭院是各房间的交通枢纽,也是封闭的露天活动场所,它是房屋、特别是檐廊、敞厅的延伸或补充。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心,是中国建筑的一种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庭院的“虚”与房屋的“实”形成对比。在中国建筑文化的虚、实观念中,对“虚”的重视又突出了庭院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建筑庭院的空间往往被视为“气”,上部开口与宇宙相连;一侧开门,与另一空间相对。经过院落,才能进入堂房,气宇相通。因此,传统的“风水”原理,如“藏风聚气”、“气口”等说法,都是与庭院有直接关系的,由此可见,庭院在中国传统建筑组合形态中的重要性。



·上一条:赤城县常胜庄庙宇规划设计方案
·下一条:镇国将军王府设计